文章目錄
1、引言
2、
]]>
許多人類疾病是由異常蛋白質表達驅動的,但約85%的蛋白質被認為是“不可成藥”的。靶向蛋白質降解(TPD)技術可通過重新利用內源性蛋白質處理系統(tǒng)來去除致病蛋白質,從而為那些難以攻克的疾病提供治療的可能。
TPD技術分類
如圖1所示,目前的TPD領域主要涵蓋三種類型的分子:分子膠、異雙功能降解劑(heterobifunctional degraders)和選擇性雌激素受體降解劑(SERD)。
分子膠
分子體積最小,結構最簡單的,類藥性良好,可結合E3連接酶,與靶蛋白相互作用并標記,使靶蛋白被蛋白酶體降解。由于分子膠的作用依賴于多種弱相互作用,所以很難理性設計,通常需要通過表型篩選和目標蛋白降解活性的測定來發(fā)現(xiàn)。
異雙功能降解劑與分子膠功能類似,但具有“啞鈴”結構,一端招募E3連接酶,另一端與靶蛋白結合,中間的連接子確保了兩端的正
]]>
2024年11月4日,Nature發(fā)表文章Five protein-design questions that still challenge AI,討論了蛋白質的AI設計仍然面臨的五個問題。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Alena Khmelinskaia說:“希望設計定制蛋白質就像訂餐一樣簡單。想象一下一臺自動售貨機,任何研究人員都可以用它來指定所需的蛋白質的功能、大小、位置、partners和其他特征。理想情況下,你會得到一個完美的設計,能夠同時完成所有這些事情。”
蛋白質設計,這一曾被視為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正隨著計算技術與機器學習的飛速發(fā)展而逐步變?yōu)楝F(xiàn)實。傳統(tǒng)方法依賴于微生物的變異來產(chǎn)生所需蛋白質,過程繁瑣且效率低下。然而,機器學習算法的興起徹底顛
]]>
以人類或動物細胞、組織及體液等生物材料為起始原料生產(chǎn)的生物制品,在其制備流程及制劑階段,可能會引入人或動物源的原材料及輔助物質。這些起始原料、添加的原材料以及所使用的輔料,均存在遭受病毒污染的潛在威脅。
為了有效控制生物制品受病毒污染的風險,國內外監(jiān)管機構均出臺相關法規(guī),強制要求生物制品的生產(chǎn)流程必須包含能夠有效滅活或去除病毒的工藝步驟,以此來確保最終產(chǎn)品的生物安全性。
稀疏
]]>
李曉明(上?萍即髮W)
科學和技術的關系是科學史專家們喜歡討論的課題,它們互相融合、互相促進、互相激發(fā),一起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傳統(tǒng)的科學史專家偏向認為科學發(fā)展是范式轉換,經(jīng)常由深刻的創(chuàng)新思想驅動[1];而近百年或者近五十年來的科技發(fā)展也表現(xiàn)出另外一種態(tài)勢,即新技術打開新的研究領域或新的研究維度。光學成像技術的發(fā)展便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這個領域內的進步并非是基礎的哲學、數(shù)學或物理學上的重大理論突破,而是利用已有理論提高人類研究在空間和時間的分辨率、拓寬研究組分的類別,從而構建出可研究的微觀新時空。
MetaSPR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物檢測技術,通過實時監(jiān)測病毒與其特異性抗體的結合過程,不僅能快速檢測出病毒的存在,還能對病毒滴度進行定量分析。
在疫苗開發(fā)過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