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幾乎每件事都是有目標的。大腦可以保持一種動機狀態(tài)來指導行動以達到預期的結果。瑞士巴塞爾大學Andreas Lüthi團隊揭示了控制行為動機的神經(jīng)元機制。這一研究成果于2022年1月7日在Science上發(fā)表:A neuronal mechanism for motivational control of behavior。他們在自由移動的小鼠的基底外側杏仁核中使用Inscopix自由活動鈣成像顯微鏡和光遺傳學方法,發(fā)現(xiàn)在小鼠的目標導向行為中,基底外側杏仁核中的神經(jīng)元整合并編碼了追求結果的識別、追求結果的價值和行動-結果的權變信息,從而實現(xiàn)了行為動機的控制。
我們的行動是由我們想要實現(xiàn)的目標所驅動的。然而,我們對大腦中允許我們做出正確決定以達到目標的機制知之甚少。瑞士巴塞爾大學Andreas Lüthi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現(xiàn)在確定了當小鼠以某種方式獲得獎勵時,在小鼠大腦中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當獎勵不是預期的時候,它如何適應自己的行為。
Andreas Lüthi小組的博士后Julien Courtin訓練小鼠完成一項以目標為導向的任務:在過去的幾天里,動物們知道當它們按下一個杠桿時,會收到了一滴蔗糖,當它們按下另一個杠桿時,它們會收到一滴牛奶。一旦動物熟練掌握了這些任務,Courtin就調(diào)整實驗設置:不需要小鼠按下杠桿就給它們獎勵;或者讓它們按下杠桿而不給獎勵;或者讓小鼠只獲得一種獎勵。
圖1 目標導向行為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跟蹤
(圖引子:Julien Courtin, et al., SCIENCE, 2022)
在小鼠的所有這些不同行為中,Courtin等使用Inscopix自由活動鈣成像顯微鏡記錄了它們杏仁核中的神經(jīng)活動,并與Lüthi實驗室的計算神經(jīng)學家Yael Bitterman一起開發(fā)了新的分析方法來破譯潛在的神經(jīng)元代碼。
圖2 使用Inscopix自由活動鈣成像顯微鏡記錄杏仁核神經(jīng)活動
(圖引子:Julien Courtin, et al., SCIENCE, 2022)
神經(jīng)環(huán)路預測機制
研究發(fā)現(xiàn),當小鼠按下杠桿1以期待獎勵1時,一組特定的神經(jīng)元是活躍的。但一旦杠桿1不再與獎勵相關,這組神經(jīng)元就失去了活動。Courtin說:“神經(jīng)元群體不是因為小鼠按下杠桿而活躍,而是因為杠桿與獎勵的期望有關。當小鼠學會了不再期待獎勵時,這個種群消失了。”
圖3 小鼠在學習、自由行為、目標導向行為時BLA PNs的Ca2+成像
(圖引子:Julien Courtin, et al., SCIENCE, 2022)
最值得注意的是,神經(jīng)元的成像結果顯示,在杏仁核中,神經(jīng)元的活動不僅與獎勵的類型、大小和發(fā)生的可能性有關,還會與它的價值——一個取決于許多因素的靈活參數(shù)(例如,小鼠的饑餓程度)。杏仁核將所有這些信息傳遞到大腦的其他區(qū)域,然后這些區(qū)域利用這些信息做出適當?shù)臎Q定,并根據(jù)可能的獎勵調(diào)整行為。
圖4 不同的BLA PNs編碼特定的行為狀態(tài)
(圖引子:Julien Courtin, et al., SCIENCE, 2022)
Andreas Lüthi解釋說:“僅僅通過觀察杏仁核,Julien和Yael就能夠得到小鼠預期獎勵的詳細圖片,以及它需要做什么來得到它。杏仁核會做出預測——如果我做這個,我就會得到那個——它會根據(jù)變化調(diào)整這些預測。沒有其他大腦結構可以如此精確地預測將要發(fā)生的事情。”
文章結論與討論,啟發(fā)與展望
研究人員提供了清晰的證據(jù),表明不同的結果特異性和可更新的神經(jīng)元活動模式之間的相互作用編碼并維持了執(zhí)行適應性、自我啟動的行動消費序列所必需的特定動機狀態(tài)。杏仁核神經(jīng)元沿著不同的軸分離行為相關信息,如結果認同、價值和期望。因此,此研究引入了特定動機的概念,并擴展了經(jīng)典觀點,即杏仁核通過賦予結果預測感官刺激的價值來控制結果尋求行為。
此項研究的發(fā)現(xiàn)與人類行為息息相關。每一天,我們都懷著某種期望去執(zhí)行成百上千的行動。如果期望沒有達到,我們就會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我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或更無意或更頻繁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能夠根據(jù)預測調(diào)整我們的行為對我們?nèi)祟悂碚f是至關重要的,但有時這些過程會受到負面影響,例如成癮、抑郁、強迫癥(OCD)或帕金森病。Courtin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闡明了大腦中的行為序列可能沒有得到適當?shù)恼{(diào)節(jié)。這可能成為臨床研究的一條途徑,挑戰(zhàn)在于:當大腦在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錯誤時,我們?nèi)绾芜M行干預?”
參考文獻:
J. Courtin*, Y. Bitterman*, S. Müller,J. Hinz, K. M. Hagihara, C. Müller & A. Lüthi. A neuronal mechanism formotivational control of behavior. Science (7 Jan 2022) Vol 375, Issue 6576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歡迎對此技術和應用感興趣的老師咨詢
滔博生物
咨詢熱線4009659906/15262408659
郵箱sales@top-bright.com
2.Bruker雙光子顯微鏡
3.Neurotar Mobile HomeCage 氣浮籠
動物行為學平臺:
1.PiezoSleep無創(chuàng)睡眠檢測系統(tǒng)
2.自身給藥、條件恐懼、斯金納、睡眠剝奪、跑步機、各類經(jīng)典迷宮等
神經(jīng)電生理:
1.NeuroNexus神經(jīng)電極
2.多通道電生理信號采集系統(tǒng)
3.膜片鉗系統(tǒng)
科研/臨床級3D打。
1.德國envisionTEC 3D Bioplotter生物打印機
2.韓國Invivo醫(yī)療級生物打印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