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信息
近日,昆明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云南口腔醫(yī)學重點實驗室、昆明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正畸科團隊的研究成果“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dental follicle stem cells provide biochemical cues for periodontal tissue regeneration(牙囊干細胞的細胞外小泡為牙周組織再生提供生化線索 )在雜志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IF:6.832 )上發(fā)表。平生公司的離活一體Micro CT(NEMO)在論文中提供了重要的大鼠牙周組織圖像。
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為胡江天、楊禾豐,共同第一作者為馬麗婭、饒南荃。
文獻摘要
背景:基于干細胞衍生的細胞外小囊泡(SEV)療法已被探索作為牙周再生干細胞移植療法的替代方案。牙囊干細胞(DFSCs)在再生醫(yī)學中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目前尚不清楚DFSC衍生的SEV(DFSCs-SEV)是否可用于牙周再生。本研究旨在探討DFSCs-sEVs能否再生受損的牙周組織及其潛在的機制。
方法:分離鑒定DFSCs-sEVs,并將其與牙周膜干細胞(PDLSCs)共培養(yǎng)。使用EdU分析、CCK-8分析、細胞周期分析、劃痕實驗、茜素紅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檢測DFSCs-sEVs對PDLSCs生物學行為的影響。RNA測序和功能富集分析用于檢測DFSCs-sEVs對PDLSCs影響的信號通路。用ERK1/2或p38 MAPK抑制劑預處理PDLSC,以研究ERK1/2和p38 MAPK通路參與的可能性。此外,將DFSCs-sEVs與膠原海綿復合移植到SD大鼠牙周組織缺損處,然后用蘇木精-伊紅(HE)染色和Micro CT檢查牙周組織的病理變化。
結果:PDLSCs可內(nèi)化DFSCs-sEVs,從而通過EdU分析、CCK-8分析和細胞周期分析促進細胞增殖。DFSCs-SEV顯著增強了PDLSC的遷移。DFSCs-sEVs促進PDLSC的成骨分化,顯示出深茜素紅染色、成骨基因上調(diào)(RUNX2,BSP,COL1)和蛋白表達上調(diào)(RUNX2,BSP,COL1,ALP)。作者發(fā)現(xiàn)DFSCs-sEVs激活了p38 MAPK信號通路。特異性抑制劑(SB202190)對該信號通路的抑制部分削弱了被DFSCs-sEVs增強的增殖能力。DFSCs-sEVs移植后,大鼠牙周損傷區(qū)可見新的牙周膜樣結構和骨形成。在新形成的牙周膜和缺損區(qū)軟組織中觀察到標記的DFSCs-SEV。
結論:作者的研究表明,DFSCs-sEVs通過促進PDLSC的增殖、遷移和成骨分化,促進牙周組織再生。
實驗方法
大鼠牙周缺損模型
本研究共使用72只12周齡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允許動物自由獲取水和食物,并將其保存在受控環(huán)境中(50%濕度、25°C和12小時的明暗循環(huán))。所有動物隨機分為3組:空白組(未治療,n=24);膠原蛋白海綿組(CS,n=24);膠原海綿組負載DFSCs-sEVs(CS-sEVs,n=24)。如前所述,在大鼠第一磨牙的牙周組織上造成牙周缺損(3×2×1 mm)。按照各組對大鼠進行治療,并在術后2周、4周和8周采集下頜骨樣本。
Micro CT分析
收集的樣本用4%多聚甲醛固定24小時。接下來,使用Micro CT系統(tǒng)(NEMO,NMC-100,中國昆山平生醫(yī)療有限公司)進行采集。使用以下參數(shù)掃描下頜下磨牙區(qū)域:90 kV電壓和60μA電流。重建數(shù)據(jù),并使用Avatar 1.5.0軟件(PINGSENG Healthcare Inc.)分析缺損區(qū)域的骨體積/組織體積(BV/TV)比和小梁厚度(Tb.Th)。
實驗結果
Micro CT結果顯示,三組移植后2周未見牙周膜樣組織和新骨形成,移植后4周可見新骨形成。移植4周后,膠原海綿組形成分散的新骨碎片,而DFSCs-sEVs組觀察到彌漫性骨形成,與其他2組相比,DFSCs-sEVs組觀察到更密集的新骨形成(圖7D)。此外,作者發(fā)現(xiàn)DFSC-sEVs組在術后2周的小梁厚度明顯高于未治療組(圖7E)。此外,三組移植后2、4、8周,DFSCs-sEVs組牙骨質與新骨之間均有不同程度的牙周膜樣組織。間隔4周后,與其他兩組相比,DFSCs-sEVs組顯示出高度細胞化的牙周組織,細胞垂直于牙骨質和牙槽骨,呈現(xiàn)出最多的愈合跡象,這與Micro CT結果一致。未治療組和膠原海綿組均有結締組織形成。然而,沒有一種膠原纖維具有條紋,這些條紋是牙周膜的一個顯著特征,有序排列并嵌入牙骨質之間,覆蓋牙根和牙槽骨窩內(nèi)壁(圖7F)。為了探討DFSCs-SEV的定位和存活,將PKH26標記的DFSCs-SEV移植到大鼠牙周缺損區(qū)。移植2周后,在新形成的牙周膜和缺損區(qū)軟組織中觀察到標記的DFSCs-SEV,而移植4周后觀察到標記較少的DFSCs-SEV(圖7B,C)。這表明DFSCs-sEVs參與了大鼠缺損牙周組織中新的牙周膜樣組織和新骨的形成。
DFSCs-sEVs促進大鼠牙周組織再生。A體內(nèi)實驗設計。B DFSC-SEV的體內(nèi)定位。細胞核用DAPI(藍色)染色,DFSC-SEV用PKH26(紅色)標記。白色箭頭顯示DFSCs-SEV。C DFSC-SEV的量化。D具有代表性的顯微CT重建圖像顯示2-8周時不同組的新骨形成。定量微CT評估BV/TV(%)、Tb。Th(毫米)。F牙周再生的組織學評價。CS,膠原海綿;nb,新骨;nPDL,新牙周膜;d:牙本質*p<0.05,**p<0.01
文獻結論
在本研究中,DFSCs-sEVs通過促進PDLSCs的增殖、遷移和成骨分化,促進大鼠缺損牙周組織中新的牙周膜樣結構和新骨的形成;這些生理過程可能部分歸因于p38 MAPK信號通路的激活。作者的發(fā)現(xiàn)為牙周組織再生中無細胞治療策略的發(fā)展提供了實驗基礎。
使用設備
Micro CT(型號:NEMO)(平生醫(yī)療科技)
影像軟件:Avatar(平生醫(yī)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