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中的循環(huán)微粒:對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過程的影響
瀏覽次數(shù):2850 發(fā)布日期:2012-3-15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zhuǎn)載,否則責任自負
摘要:來自伯明翰大學心血管科學研究中心的Shantsila E,Gregory Y. H. Lip和阿姆斯特丹大學血管醫(yī)學系的Kamphuisen P W,共同發(fā)表了題為“Circulating microparticl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atherogenesis and atherothrombosis”的綜述性文章,介紹了目前國內(nèi)外關于微粒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進展與現(xiàn)狀,并對心血管相關領域的微粒研究進行了展望。這篇綜述發(fā)表在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雜志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伯明翰大學心血管研究中心的Gregory Y. H. Lip,其他研究人員包括明翰大學心血管研究中心的Shantsila E和阿姆斯特丹大學血管醫(yī)學系的Kamphuisen P W。
心腦血管疾病是影響人類健康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隨著我國不斷步入老齡化社會,如何控制心腦血管疾病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疾病控制所面臨的挑戰(zhàn)。隨著醫(yī)學研究的不斷發(fā)展,醫(yī)學界對心腦血管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包括病因、發(fā)病機制、病理生理和預后等,但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隨著分子細胞生物學的快速發(fā)展,通過生物學手段在微觀領域?qū)ふ倚哪X血管疾病的病因及致病機理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方法和途徑。
微粒是一類從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及內(nèi)皮細胞等不同細胞中中釋放的磷脂囊泡。微粒內(nèi)不僅攜帶膜蛋白,還包涵了來自母細胞的用于誘導生物反應的細胞質(zhì)物質(zhì)。大約25%的促凝反應與血小板激活同時發(fā)生的微粒釋放有關,其表面的促凝效果大約是沒有微粒釋放時血小板激活產(chǎn)生的促凝效果的50-100倍。多個研究證實,微粒從母細胞的脫落不僅是伴隨細胞功能障礙和凋亡的被動過程,還是多種細胞間信號傳導的調(diào)控機制。此外,通過對心血管疾。ㄈ鐒用}粥狀硬化和血栓)中微粒的研究,說明了微?赡茉谏顒又邪l(fā)揮生物信使的作用。
在這篇綜述性文章中,Shantsila E等人對1966年-2010年間在心血管疾病相關領域,對微粒的研究成果和最新進展進行了系統(tǒng)綜述,詳細介紹了EMPs(內(nèi)皮微粒)、PMPs(血小板微粒)、LMPs(白細胞微粒)等三種微粒各自的不同功能,并重點對微粒在粥狀動脈硬化和血栓的形成過程的影響及機制進行了綜述和探討。
最后,作者提到,當前限制對微粒深入研究的瓶頸在于,微粒(直徑只有0.1μM)過于微小,無法被常規(guī)的流式細胞儀可靠識別(目前只有英國的Apogee流式細胞儀能夠識別出0.1μM直徑的微粒)。但隨著儀器性能的優(yōu)化改進,關于微粒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功能將有可能進一步被揭示。
注:Apogee來自于英國,為世界上超過20個國家提供流式細胞儀產(chǎn)品及相關支持服務。Apogee流式細胞儀的靈敏度可以達到100nm的水平,可以用于細菌,病毒等相對細胞更小的微生物體研究,這是其他流式細胞儀所無法實現(xiàn)的。
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