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版 | 手機版 企業(yè)登錄 | 個人登錄 | 郵件訂閱
當前位置 > 首頁 > 技術文章 > Simoa技術在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TBI)研究中的應用

Simoa技術在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TBI)研究中的應用

瀏覽次數:1240 發(fā)布日期:2023-12-26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TBI)是一項全球性的健康挑戰(zhàn),每年影響5000多萬人。根據損傷程度,TBI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重度TBI(sTBI)與較低的存活率相關。盡管神經成像技術在檢測sTBI方面是有效的,但仍然迫切需要精確和可獲得的基于血液的生物標志物。這些生物標志物對于在創(chuàng)傷后幾個小時內監(jiān)測腦生化相關變化、評估TBI嚴重程度、預測結果和指導治療干預至關重要。在這種情況下,瑞典哥德堡大學Fernando Gonzalez-Ortiz博士及其同事撰寫的一項令人興奮的新研究“血清腦源性Tau與嚴重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患者的臨床結果和縱向變化的關聯(lián)”表明,血清腦源型Tau(BD-Tau)可以作為一種及其有價值的生物標志物來監(jiān)測sTBI結果,并為神經元損傷提供臨床意義。”

 

問題:sTBI患者入院時血清BD-Tau水平與臨床結果和長期變化有關嗎?

血清總T-tau(T-tau)是sTBI公認的生物標志物,然而,目前的T-tau定量分析無法區(qū)分中樞神經系統(tǒng)(CNS)和外周來源的tau 。研究人員假設,選擇性靶向中樞神經系統(tǒng)tau的血液生物標志物將更準確地反映釋放到血液中的大腦相關tau,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外周tau的潛在影響。為此,他們旨在評估BD-tau與sTBI患者入院時的臨床嚴重程度和縱向結果的相關性。他們還檢測了血清磷酸化tau231(p-tau231)和神經絲輕鏈蛋白(NfL)濃度的變化,作為神經元損傷的額外標志物。

 

方法

這項前瞻性研究包括42名來自瑞典TBI 隊列中sTBI患者,他們在瑞典哥德堡的薩爾格倫斯卡大學醫(yī)院接受臨床護理,并接受了1年的隨訪。在入院時(第0天)、第7天和第365天采集患者的血清樣本。

 

BD tau和p-tau 231均在Simoa®HD-X平臺上使用Quanterix的自制試劑盒進行測量。使用Simoa®tau Advantage試劑盒測量T-tau,使用Simoa®NfL V2 Advantage試劑盒測量NfL。Simoa®技術為早期基于血液的生物標志物檢測提供了黃金標準,能夠量化低至femtogram(fg/ml)水平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遠低于典型的定量下限。Simoa® 磁珠免疫測定使用直徑4.25µm的微孔實現更高的靈敏度。將用于結合特定靶標的抗體偶聯(lián)的順磁性顆粒、熒光檢測抗體和酶添加到樣品中。特異性靶標被捕獲在順磁珠上,單個抗體-抗原復合物以及在酶存在下形成熒光產物的底物被分散到23.9萬個微孔中,因此比傳統(tǒng)技術需要更少數量的靶分子來發(fā)射可檢測信號。

 

入院時和7天后BD tau水平與不良的sTBI臨床結果相關

在第0天和第7天,與具有良好結果的個體相比,具有不良sTBI臨床結果的個體表現出更高的血清BD-tau濃度。然而,對于其他生物標志物,血清T-Tau、p-Tau 231和NfL,沒有觀察到這種趨勢。這一發(fā)現強調了血清BD-tau作為一種基于血液的生物標志物的潛力,有助于預測sTBI的臨床結果,無論是在入院時還是7天后。

 

BD tau水平的縱向變化與其他生物標志物不同

當觀察整個隊列時,血清BD tau水平在第7天下降了42.2%,在第365天下降了93.0%。然而,與有利組(第7天下降41.8%)相比,不利臨床結果組的BD tau水平下降較。ǖ7天下降35.1%)。然而,盡管下降幅度較小,但兩個結果組之間的平均差異相似。血清T-tau和p-tau 231水平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然而,與BD tau水平相比,下降幅度要大得多。作為一個整體,T-tau水平在第7天和第365天分別下降了81.5%和99%,而p-tau 231水平在第7天和第365天分別下降了92.5%和95.0%。此外,不同臨床結果組的血清T-tau和p-tau 231的下降相似。結果表明,BD-tau的清除速度不如T-tau和p-tau 231,并且在sTBI后的1年內,血液中仍有相當水平的BD-tau。BD-tau的這種緩慢清除有可能用于sTBI患者的臨床監(jiān)測結果和康復。

 

血清NfL的縱向軌跡與基于tau血液的生物標志物的縱向軌跡不同。在整個隊列中,血清NfL沒有從第0天到第7天下降,而是增加了255.5%。此外,在結果良好的組中,NfL在第7天增加了156.0%,在結果不佳的組中增加了343.5%。到第365天,血清NfL水平下降了97.0%。這一數據表明,與sTBI后的tau標志物相比,NfL釋放到血液中的速度較慢。然而,第7天的信號峰值及其與第365天的差異確實表明了sTBI后監(jiān)測結果的潛在價值,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對sTBI研究和臨床護理的啟示

這些發(fā)現突出了血清BD-tau作為一種有前途的生物標志物的潛力,可用于評估sTBI損傷病例的損傷嚴重程度、預測臨床結果和監(jiān)測恢復情況。其區(qū)分中樞神經系統(tǒng)衍生的tau和外周tau的能力使其成為TBI評估的潛在變革工具。然而,這些發(fā)現需要在更大、更多樣化的患者群體中進行進一步的驗證。此外,雖然本研究側重于sTBI,但血清BD-tau在輕度和中度TBI中的潛在效用值得探索,以揭示這些情況下動力學和預后效用的潛在變化。

 

參考文獻

1.Maas AIR, Menon DK, Adelson PD, et 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improve prevention, clinical care, and research. Lancet Neurol. 2017;16(12):987-1048. doi:10.1016/S1474-4422(17)30371-X

2.Bruns J Jr, Hauser WA. The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review. Epilepsia. 2003;44(s10):2-10. doi:10.1046/j.1528-1157.44.s10.3.x

3.Dadas A, Washington J, Diaz-Arrastia R, Janigro D. Biomarkers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a review.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8;14:2989-3000. Published 2018 Nov 8. doi:10.2147/NDT.S125620

4.Gonzalez-Ortiz F, Dulewicz M, Ashton NJ, et al. Association of Serum Brain-Derived Tau With Clinical Outcome and Longitudinal Chang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AMA Netw Open. 2023;6(7):e2321554. Published 2023 Jul 3.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21554

5.Zetterberg H, Morris HR, Hardy J, Blennow K. Update on fluid biomarkers for concussion. Concussion. 2016;1(3):CNC12. Published 2016 Feb 18. doi:10.2217/cnc-2015-0002

6.Dugger BN, Whiteside CM, Maarouf CL, et al. The Presence of Select Tau Species in Human Peripheral Tissu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Alzheimer’s Disease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J Alzheimers Dis. 2016 Oct 4;54(3):1249]. J Alzheimers Dis. 2016;51(2):345-356. doi:10.3233/JAD-150859

7.Gonzalez-Ortiz F, Turton M, Kac PR, et al. Brain-derived tau: a novel blood-based biomarker for Alzheimer’s disease-type neurodegeneration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Brain. 2023 Jun 27;:]. Brain. 2023;146(3):1152-1165. doi:10.1093/brain/awac407

8.Ashton NJ, Pascoal TA, Karikari TK, et al. Plasma p-tau231: a new biomarker for incipient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logy. Acta Neuropathol. 2021;141(5):709-724. doi:10.1007/s00401-021-02275-6

來源:上海瑋馳儀器有限公司
聯(lián)系電話:18521301252
E-mail:xiaojing.su@weichilab.com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快速注冊 忘記密碼
評論只代表網友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請輸入驗證碼: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網 電話: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